傳統而言,釀造啤酒的原料很簡單:水、啤酒花、酵母與大麥——發芽了之後便由其提供釀造所需的可發酵糖分。啤酒釀造者對這四種基本成分都有嚴格的要求;德國甚至將其寫入了法律,規定啤酒必須使用發芽大麥釀造,否則不可作為啤酒合法出售。但從科學的角度而言,大麥並不是唯一可以用於製胚芽的穀物,也不是釀造啤酒原料的唯一選擇。
大麥與稻米一樣,都是禾本科植物。這兩種穀物具有許多共同的物理與化學特性,且稻米長久以來一種被用於釀造各種啤酒,範圍涵蓋百威量產啤酒到小批精釀啤酒。自19世紀60年代起,美國釀酒師就開始使用稻米賦予產品乾淨、清冽與爽口的口感,但稻米通常只是釀造過程中的輔料,是大麥的補充物,並不是麥芽的主要來源。 然而,由於近期市場的發展,稻米有可能在啤酒釀造產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全球範圍內高於平均值的氣溫與乾旱的環境影響了大麥作物的產量與品質。 氣候變遷和貨運航運問題又將大麥的價格推高,使其獲取難度增加,且品質不穩定。所有的不利因素導致釀造者正設法將稻米作為替代方案。
阿肯色州大學(UofA)食品科學研究生Bernado P. Guimaraes近期進行了一項研究,探索美國原產的各種稻米胚芽釀酒可行性。 研究小組選用19個水稻品種,測試它們在發芽過程中的表現,並將其與釀酒業的原料評估標準做比對。

Scott Lafontaine是化學調味專家,同時也是阿肯色州大學食品科學的副教授,他為Guimaraes的研究提供建議,並認為稻米作為釀酒中的澱粉來源被嚴重忽視了。
使用米胚芽釀酒的好處有很多:稻米相比大麥而言,受氣候變遷的影響更小,因此面對全球環境挑戰與物流問題,稻米能給釀酒師提供更穩定且距離更近的替代品。在當地購買米產品可以讓釀酒師持續提供啤酒,保護本土釀酒師免受市場動盪的影響,這項好處在稻米種植地區更加凸顯。
Lafontaine明確表示,該研究的目的不是要讓稻米完全取代大麥釀酒,而是探索稻米作為當地澱粉另一種來源的可行性。有許多美國的釀酒商收到了大麥價格與進貨困難的不利影響。美國大部分的釀酒廠都是中小型企業。過去三年,大麥的價格上漲近50%。 對於必須原料的成本增加正在壓垮一些小型企業。 所以,稻米不是一定要替代掉大麥,而是新增一種選擇。
阿肯色州大學的研究僅涉及小規模的實驗室測試,其目的在於確認不同種類稻米是否有能力製作胚芽釀酒。但Lafontaine和他的團隊會繼續進行工作:他們正使用這些米胚芽在實驗室內釀啤酒,這樣就能生產出可以做品嚐測試的啤酒產品。
Bernardo在實驗室裡用這些表現最好的稻米品種釀了10種啤酒。有一些的味道很新奇,有些表現很好,帶有全新的令人愉悅的味道,如香草味、椰子味和爆米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