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雨無法阻止黃秧雞與稻米節

在近兩個月來的首場降雨來到路易斯安那州西南部的同時,來自全美的「觀鳥客」也齊聚此地。這次大家的目標是在路易斯安那州索恩維爾(被稱為「世界黃秧雞之都」)一睹神秘的黃秧雞的風采,參加本週末舉行的第16屆黃秧雞與稻米節。

儘管今年的天氣與往年相比不算理想,來自全國的狂熱鳥類愛好者依然湧向路易斯安那州西南部的稻田,希望能看到這種對許多人來說是「人生清單」上的稀有鳥類黃秧雞,以及稻田為這些羽毛朋友提供的豐富棲息環境中其他各種鳥類。黃秧雞每年10月底從北美北部遷徙,前往大西洋和墨西哥灣沿岸的濕地和草地過冬。雖然即將到來的活動前天氣相對溫暖乾燥,讓人擔心黃秧雞是否已經南遷,但參加週四上午開幕活動的許多人報告稱,當地已經看到一些黃秧雞的身影。

Kevin Berken在黃秧雞與稻米節上向觀鳥愛好者演講
Kevin Berken在黃秧雞與稻米節上向觀鳥愛好者演講

今年,Thornwell的稻農Paul Johnson提前一天讓一些已經抵達小鎮的參加者進入稻田,因為他知道降雨可能會中斷傳統的開幕日田野之旅。正如往常一樣,在稻田裡看到黃秧雞是特別的時刻,但同樣特別的是有機會乘坐聯合收割機,並在收割機前進時觀察被驚飛的鳥類。回來的老參加者向新來的朋友解釋說,第一次見到黃秧雞令人難忘,但你也永遠不會忘記第一次乘坐聯合收割機,真正了解稻農在收穫時所經歷的情景!

來自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密西西比州立大學等機構的學生也前來協助捕捉稻田中的各類鳥種,並進行環保標誌後再釋放,這讓鳥類學家能收集數據,更好地了解遷徙模式的相關習性。

一如往常,此活動也是分享美國稻米產業可持續發展故事的良機,展示其如何在生產優質稻米以餵養世界的同時,為野生動物和水鳥創造出良好的棲息地。活動開始時,Kevin Berken發表了一場有關稻米生產的演講,強調消費者在購買稻米時尋找「美國出品」(Grown in the USA)標誌的重要性。美國稻米協會和美國有限鴨公司(Ducks Unlimited)的工作人員也在場,與參加者分享資訊並回答問題,讓大家對稻米產業對水鳥棲息地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認識。

這項年度節慶的誕生源自兩對夫妻的一個想法,他們希望利用路易斯安那州西南部的再生稻收割期和這種神秘小鳥的遷徙時間,打造一個獨特的生態旅遊活動。鳥類愛好者Donna DittmanSteve Cardiff,以及農夫ShirleyKevin Berken,於2009年創辦了這個節慶,並親眼見證其每年成長壯大。

「這個節慶提供了一個講述我們可持續發展故事的機會,展示我們的產業如何率先將創建和保護野生動物棲息地作為標準做法,」Berken說。「參加者回家後,會與他們的觀鳥團體、家人和朋友分享這段經歷,因此我們的訊息能夠超越節慶本身,不斷傳播。經歷過在我們的稻田中目睹黃秧雞之後,大家在超市購買稻米時一定會確認它是『美國出品』。這對美國稻農和美國稻米協會來說,都是一個雙贏。」

週末的天氣不如人意,但所有人都在節慶結束前觀賞到黃秧雞,儘管幾天活動還未結束,大家堅信這一傳統今年也將延續。